临港文理学院实施 “青年教师产业研修计划” 校企共筑双师型师资队伍
临港文理学院的机械加工车间里,青年教师陈刚正跟着临港重工的高级技师学习 “精密零件 CNC
加工技术”,他的笔记本上写满了操作参数与技巧总结;一旁的教研室内,陈刚与企业导师共同打磨《机械制造实操案例》,将刚学到的加工工艺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该校近日实施的
“青年教师产业研修计划”,通过 “企业实操 + 项目共研 + 课程转化” 模式,已培育 80 名兼具教学能力与产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青年教师多从高校毕业直接任教,缺乏产业一线经验,导致课堂教学与实际需求脱节。” 计划负责人、人事处处长李明介绍,计划面向教龄 5 年以内的青年教师,推出 “三个月全职研修 + 一年跟踪指导” 培育模式:教师全脱产进入合作企业,参与真实生产项目,掌握核心技术;企业选派技术骨干担任导师,一对一指导实操;研修结束后,教师需将产业经验转化为 1 门实践课程或 1 个教学案例,经企业与学校联合考核合格后方可结业。
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双重提升。陈刚在临港重工研修期间,参与了 “船舶发动机零部件加工” 项目,掌握了 5 项核心加工技术,他将这些技术融入《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的 “零件加工误差控制” 实践课,学生满意度达 98%,较之前提升 30%;经济学系青年教师林悦在临港数字产业园研修后,联合企业开发 “跨境电商数据分析” 课程,其指导的学生团队获省级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产业研修让我知道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教学再也不是‘纸上谈兵’。” 陈刚说。
保障机制与成效显著。学校设立 “研修专项基金”,为每位教师提供 5 万元研修补贴;与 30 家龙头企业共建 “教师研修基地”,企业为教师提供实践岗位与技术资料;建立 “研修成果考核机制”,将产业经历与职称晋升、绩效考核挂钩。数据显示,实施以来,青年教师双师素质占比从 35% 提升至 85%,开发实践课程 60 门,完成企业委托科研项目 35 项,产生经济效益 1.2 亿元。李明透露,2025 年将实现工科青年教师研修全覆盖,文科教师研修比例提升至 60%,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筑牢师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