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文理学院启动 “双师型” 师资培育计划 校企共筑高素质育人团队
临港文理学院的智能制造工坊里,机械工程系教师王浩正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调试自动化生产线,他胸前的 “双师型教师”
徽章格外醒目;一旁的教研室内,王浩与团队正在打磨《工业机器人实操教程》,教材中融入了他在企业实践的 10 个真实案例。该校近日启动的 “双师型”
师资培育计划,通过 “校企共培、项目共研、成果共享” 模式,打造兼具教学能力与产业经验的育人团队。
“传统教师懂理论不懂实操,企业专家懂技术不懂教学,‘双师型’师资能实现两者的融合。” 人事处处长刘杰介绍,计划推出 “三个一” 培育机制:每名专业教师每年至少到合作企业实践 1 个月,参与 1 个真实产业项目,开发 1 门实践课程;学校与 30 家龙头企业共建 “双师培养基地”,企业选派 100 名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与毕业设计指导。
教师能力与教学质量同步提升。王浩在临港重工企业实践期间,参与了 “船舶焊接自动化设备” 研发,将其中的技术难点转化为课堂案例,他主讲的《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学生满意度达 98%,较之前提升 20%。“企业实践让我的教学不再空洞,能结合真实项目讲清理论原理。” 王浩说,他指导的学生团队在省级技能大赛中获金奖 3 项。
保障机制与成果激励坚实有力。学校设立 “双师津贴”,对考核优秀的教师给予每月 2000 元补贴;将企业实践经历与职称晋升挂钩,“双师型” 教师在评聘中优先晋级;建立 “双师教研基金”,资助教师开发实践教材与实训项目。数据显示,计划实施一年来,学校 “双师型” 教师占比从 45% 提升至 78%,共建实践课程 50 门,完成企业委托项目 25 项,产生经济效益 8000 万元。刘杰透露,2025 年将实现工科专业 “双师型” 师资全覆盖,文科专业占比提升至 60%,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核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