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文理学院推 “文理融合” 课程改革 跨学科项目让知识 “活起来”

刘老师 阅读:1 2025-09-20 16:49:00 评论:0

  临港文理学院的 VR 教学室内,“海洋文化数字叙事” 课程正在进行成果展示:学生团队戴着设备 “走进” 虚拟的临港古渔港,用三维动画还原明清渔商文化,解说词中既有历史文献考证,又融入数据分析;一旁的评审席上,文史学院与信息学院的教师共同打分,点评 “历史真实性” 与 “技术呈现度”。该校近日落地的 “文理融合” 课程改革,打破学科壁垒,打造跨领域育人新范式。

  “传统文理分科导致学生‘知文不懂理、懂理不通文’,难以适应现代产业需求。” 教务处处长王敏介绍,改革构建 “核心通识 + 跨学科模块 + 项目实践” 课程体系,首批开设 “海洋文化数字叙事”“环境伦理与数据建模” 等 15 门融合课程,其中 80% 课时采用 “项目式学习” 模式。课程设计由文史、理工、艺术等多学院教师联合完成,例如 “临港非遗数字化保护” 课程,学生需同时掌握非遗调研方法、3D 建模技术与文创设计思路。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彻底激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二学生陈宇参与的 “临港盐场口述史数字化” 项目,不仅走访了 20 位老盐工整理口述资料,还自学无人机航拍技术制作纪录片,作品获 “全国大学生数字人文大赛” 二等奖。“以前写论文只查文献,现在要跑田野、学编程,虽然累但成就感十足。” 陈宇说。数据显示,改革实施以来,学生参与跨学科项目的比例从 25% 提升至 78%,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奖项数量增长 3 倍。

  师资与资源保障同步升级。学校设立 “跨学科教学基金”,资助教师联合开发课程与教材,已编写《文理融合项目实践指南》等 8 部教材;与临港数字产业园合作建立 10 个实践基地,企业工程师定期入校授课。王敏透露,2025 年将新增 “人工智能与文化遗产”“气候经济学” 等 10 门融合课程,实现文理专业全覆盖,培养 “兼具人文素养与技术能力” 的复合型人才。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临港文理学院,本科招生,文理学科,临港新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校园卡服务,教师发展,三下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