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笔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笔记
一、课文基础信息
作者:鲁迅(1881 - 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出处: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该散文集多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之一。
创作背景:《朝花夕拾》创作于 1926 年,当时鲁迅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被迫南下厦门。在厦门期间,他回忆过往生活,写下了这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是其中一篇,饱含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与对封建教育制度的反思。
二、整体结构梳理
(一)第一部分:百草园的生活(1 - 8 段)
总起(第 1 段):点明百草园是 “我” 儿时的乐园,奠定轻松愉悦的基调,引出下文对百草园具体景象的描写。
百草园的自然之趣(第 2 - 6 段)
景物描写:从视觉、听觉、味觉等多角度刻画百草园的生机。视觉上,有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听觉上,“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味觉上,提及覆盆子 “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故事与游戏:穿插美女蛇的传说(第 4 - 6 段),增添百草园的神秘色彩,同时通过 “我” 对传说的好奇与恐惧,展现儿童的心理特点;还描写了 “我” 在百草园里拔何首乌、摘覆盆子等游戏活动,体现童年生活的自由惬意。
告别百草园(第 7 - 8 段):写 “我” 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与百草园告别,流露出对百草园生活的不舍之情,为下文转入三味书屋的描写做过渡。
(二)第二部分:三味书屋的生活(9 - 24 段)
初入三味书屋(第 9 - 11 段):介绍三味书屋的环境,“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环境古朴却透着严肃,与百草园的活泼形成对比。还提及书屋主人寿镜吾先生,“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初步展现先生的形象。
书屋中的学习生活(第 12 - 20 段)
学习内容与方式:学生们读的书晦涩难懂,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等,且学习方式单一,多为死记硬背,老师很少讲解内容,体现封建教育的僵化。
师生互动:寿镜吾先生虽然严厉,要求学生认真读书,但也有温和的一面,比如 “我” 问 “怪哉” 虫的故事时,先生 “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但并未过多责罚,展现出先生既坚守封建教育规范,又不失几分人情味的特点。
书屋中的 “乐趣”(第 21 - 24 段):尽管三味书屋生活压抑,但儿童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如课下偷偷画画 “绣像”,“我” 将《西游记》等书的绣像描下来,攒成一本本,这是儿童对枯燥学习生活的无声反抗,也体现出儿童的天性。
三、重点内容剖析
(一)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童年象征
景物描写的妙处
多感官结合:前文提到的视觉、听觉、味觉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百草园的生机盎然。例如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将昆虫的叫声拟人化,赋予百草园以人的活力,符合儿童的认知视角。
详略得当:对菜畦、皂荚树、桑椹等常见景物略写,突出整体氛围;对覆盆子、何首乌、美女蛇传说等详写,因为这些事物更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体现 “我” 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美女蛇传说的作用
丰富内容:打破单纯的景物描写,为百草园增添神秘色彩,激发读者兴趣。
展现儿童心理:“我” 听完传说后 “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真实反映出儿童既好奇又害怕的心理,让童年形象更鲜活。
暗示主题:传说中 “美女蛇” 的危险,与后文三味书屋的 “束缚” 形成隐性关联,暗示童年自由生活可能面临的 “威胁”。
(二)三味书屋:封建教育的缩影
环境与人物的象征意义
环境象征:三味书屋的 “黑油竹门”“古旧扁额”“梅花鹿画像”(“鹿” 与 “禄” 谐音,象征封建科举追求),营造出严肃、刻板的氛围,暗示封建教育制度的保守与压抑。
寿镜吾先生的形象:先生是封建教育制度的代表,他 “方正、质朴、博学”,坚守传统教育方式,要求学生循规蹈矩;但他并非完全冷酷,对学生的调皮行为多是 “瞪几眼”,而非严厉体罚,体现出封建教育者的复杂性 —— 既有对传统的坚守,也有为人师的基本良知。
学习生活的批判意义
内容脱离实际:学生背诵的儒家经典晦涩难懂,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脱节,无法激发学习热情,体现封建教育 “死读书、读死书” 的弊端。
压抑儿童天性:书屋中 “不许私自外出”“读书时要大声朗读” 等规矩,束缚了儿童的自由,与百草园中 “无拘无束” 的生活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作者对封建教育压抑儿童天性的批判。
(三)关键过渡段落(第 9 段)
作用:以疑问的语气猜测被送进书塾的原因,表达 “我” 对百草园生活的留恋;用反复的句式 “也许是…… 罢”,体现儿童的天真与无奈;最后直接向百草园的动植物告别,情感真挚,自然过渡到下文对三味书屋的描写。
四、写作手法总结
对比手法:全文围绕 “百草园” 和 “三味书屋” 两个场景展开对比。百草园是自由、欢乐、充满生机的乐园,三味书屋是严肃、刻板、压抑天性的场所。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怀念,对封建教育制度束缚儿童天性的批判,深化文章主题。
白描手法:在描写百草园的景物时,作者用简洁朴素的语言,不堆砌华丽辞藻,却精准勾勒出事物的特点。如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寥寥数笔,便将百草园的鲜活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体现白描 “以少胜多” 的艺术效果。
拟人手法:如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将油蛉和蟋蟀的叫声比作人的 “低唱”“弹琴”,赋予昆虫人的行为与情感,生动形象地展现百草园的生机,也体现出 “我” 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符合儿童的视角与心理。
情感融入:作者在描写中融入强烈的个人情感,无论是对百草园的喜爱与不舍,还是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无奈与反感,都通过细节展现出来。如告别百草园时对蟋蟀、覆盆子的不舍,课上偷偷画画时的紧张与兴奋,让文章情感真挚,更易引发读者共鸣。
五、主题思想
六、拓展与思考
拓展链接:《朝花夕拾》中的其他文章,如《五猖会》,同样涉及对封建教育的反思。《五猖会》中父亲要求 “我” 在看五猖会前背诵《鉴略》,让 “我” 的期待与快乐大打折扣,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封建教育对儿童的压抑形成呼应,可结合阅读,更全面理解鲁迅对封建教育的批判。
思考问题
寿镜吾先生作为封建教育制度的代表,作者对他的情感是否只有批判?请结合文中细节分析。
如今的教育与文中的封建教育有哪些本质区别?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快乐成长” 与 “规则教育” 的关系?
本文 临港文理学院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jiaoxue.edu.edu.mu/post/3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