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文理学院推出 “文理交叉创新课程体系”,“数字人文” 课让古籍 “活” 起来
新学期伊始,临港文理学院启动 “文理交叉创新课程体系” 改革,新增 “数字人文导论”“科技伦理与社会”“环境数据与人文解读” 等 8
门跨学科课程,打破传统文理专业壁垒,其中 “数字人文导论” 课程因 “用科技赋能经典研究” 成为学生选课热门,选课率较传统文科课程提升 40%。
该课程由汉语言文学系与数据科学系联合开设,分为 “技术基础 + 人文实践” 两部分:技术模块教授 Python 基础、数据可视化工具,人文实践则以 “临港地区文献研究” 为主题 —— 学生需分组从校图书馆藏的 1930 年代临港航运日志、渔民口述史料中提取信息,用数据分析工具梳理航运路线变化,或用 AI 技术还原历史场景。2022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王玥的小组,通过分析 200 余条航运日志数据,绘制出 “1935-1940 年临港港货物运输热力图”,发现当时棉花进口量与本地纺织业发展的关联,相关研究获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课程还联合临港图书馆建立 “数字人文实训基地”,每周开放 2 次,配备古籍扫描设备、数据处理工作站;授课教师李然表示:“课程不是让文科学生变成程序员,而是培养‘用科技解决人文问题’的思维,比如用文本分析工具研究《临港竹枝词》中的民俗变迁,效率比人工统计提升 10 倍。” 目前该课程已形成 “课堂学习 - 基地实践 - 成果转化” 闭环,已有 5 组学生的研究成果被临港档案馆采纳,用于地方史研究。
本文 临港文理学院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jiaoxue.edu.edu.mu/post/3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