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人工智能学院开设 “AI + 非遗数字化” 实战课程,学生开发小程序还原临港渔民号子,获市级奖项
新学期,临港人工智能学院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开设 “AI + 非遗数字化”
实战课程,引导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如语音识别、数字建模)保护临港非遗项目,经过 4 个月攻关,学生团队开发的 “临港渔民号子智能复原” 小程序,成功实现
“碎片化录音拼接”“方言歌词标注” 功能,获 “2025 上海大学生 AI 创新大赛” 二等奖,目前已被临港非遗保护中心用于渔民号子整理工作。
课程采用 “非遗传承人 + 技术导师” 双指导模式:前期邀请临港渔民号子传承人吴阿公到校,录制 30 段不同年代的号子录音(部分录音因年代久远存在断裂、杂音);中期学生分组攻关技术难点 ——2023 级数据科学专业学生李子昂的团队,通过训练语音修复模型,将断裂的号子录音拼接完整度提升至 92%,还开发出 “方言歌词智能标注” 功能,可自动识别号子中的临港方言词汇并标注释义;后期学生需将技术成果交付非遗保护机构,收集实际使用反馈并优化。
“以前觉得 AI 技术离生活很远,现在能用它保护家乡的非遗,特别有成就感。” 李子昂说。课程还组织学生赴临港渔港调研,收集更多非遗素材(如渔民画、海盐制作技艺),计划后续开发 “临港非遗数字库”。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表示,该课程将成为校级特色课程,未来计划与长三角其他高校合作,开展 “AI + 区域非遗” 联合项目。
本文 临港文理学院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jiaoxue.edu.edu.mu/post/3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