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文理学院与计算机学院联合开设 “数字人文” 课程,创新教学教育模式
本报讯(记者 刘畅) 为培养适应数字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文人才,近日,临港文理学院与计算机学院联合开设 “数字人文” 系列课程,涵盖
“数字文献分析”“文化遗产数字化”“人文数据可视化” 等 8 门课程,通过 “人文 + 技术”
的跨学科教学模式,打破学科壁垒,为学生打造全新的学习体验。
“数字人文” 课程采用 “双师授课” 模式,每门课程由临港文理学院的人文专业教师与计算机学院的技术专业教师共同授课。在 “数字文献分析” 课程中,文理学院教授李娟负责讲解古代文献的历史背景与学术价值,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张伟则教授 Python 语言在文献数据提取、分析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用技术手段解决人文研究中的难题。“以前研究古代诗词只能靠人工统计,现在用编程技术能快速分析不同时期诗词的用词规律,效率大大提高。” 临港文理学院 2022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王萌说。
课程还注重实践教学,设置 “数字人文实践项目” 模块,学生可自主选择研究主题,在两校教师指导下开展项目研究。近期,学生团队完成的 “《红楼梦》人物关系可视化” 项目,通过构建数据库、设计可视化模型,将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图谱形式呈现,直观展现人物之间的关联;“敦煌壁画纹样数字化修复” 项目则运用图像处理技术,对受损壁画纹样进行数字化修复,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技术支持。这些项目成果在学校 “数字人文成果展” 上展出,得到师生广泛好评。
为提升教学质量,两校还共建 “数字人文实验室”,配备高性能计算机、数据采集设备、虚拟现实设备等,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践平台。实验室还与本地博物馆、图书馆合作,引入丰富的人文数据资源,供学生开展研究。此外,课程团队还邀请行业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介绍数字人文领域的前沿动态与应用案例,拓宽学生视野。
据了解,“数字人文” 课程开设以来,已有 300 余名学生参与学习,累计完成实践项目 50 余个,部分项目还在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临港文理学院教务处处长赵阳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与计算机学院的合作,开发更多跨学科课程模块,并探索 “数字人文” 微专业建设,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更多路径。
本文 临港文理学院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jiaoxue.edu.edu.mu/post/3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