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院校探索特色教学模式 工科重实训、人文强融合
2026 年春季学期,临港文理学院启动教学模式升级,将此前的 “企业课题进课堂” 优化为 “双师协同”
模式,联合商汤科技、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 15 家合作单位,为计算机科学、海洋生态、英语等 8 个专业配备 “高校导师 + 企业 / 科研机构导师”
组合。
以海洋生态专业为例,该专业核心课《海洋生态修复技术》由上海海洋大学王海燕研究员与临港文理学院刘伟教授共同授课。课程采用 “理论 + 实践 + 转化” 三维教学:每月组织 1 次滴水湖实地采样,学生需采集湖水、底泥样本,在实验室完成水质指标检测与数据分析;同时对接上海蓝景海洋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将 “近岸藻类治理方案设计” 作为课程结业课题,优秀方案可直接转化为企业技术方案。
“去年有 3 个学生小组的方案被企业采纳,用于临港近岸海域生态修复试点,这种‘学用结合’的模式让学生更有成就感。” 刘伟教授介绍,目前 “双师协同” 模式已覆盖 23 门课程,学生课题转化率从去年的 23% 提升至 35%,较往年增长 12 个百分点。
另一边,临港人文学院针对文化产业数字化人才缺口,联合本校人工智能学院、临港艺术设计学院,共同开设《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跨学科课程。该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分为三大模块:理论模块由人文学院教师讲解文化遗产学基础,涵盖古海塘历史、沪剧非遗文化等内容;技术模块由人工智能学院教师教授 3D 扫描、数字建模技术,学生需掌握 Blender、Artec Eva 扫描仪等工具的使用;实践模块则联合上海博物馆,由文物修复专家指导开展非遗数字化项目。
2025 级学生已完成两个重点项目:“临港古海塘 3D 建模” 通过高精度扫描还原古海塘堤坝结构,模型精度达毫米级,已被纳入临港新片区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沪剧服饰数字化存档” 则对 10 套传统沪剧戏服进行三维建模,标注刺绣工艺、面料材质等细节,后续将开发线上展览平台,市民可通过手机沉浸式查看戏服细节。“以前觉得文化遗产保护离自己很远,现在通过 3D 建模技术,能把老手艺‘数字化保存’,特别有意义。” 人文学院 2025 级学生张雅雯说。
本文 临港文理学院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jiaoxue.edu.edu.mu/post/3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