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文理学院发起 “长三角高校非遗进校园联盟” 联合苏大、浙理工打造文化传承新平台
2026 年 5 月,临港文理学院联合苏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 8 所高校,共同发起
“长三角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联盟”,这是长三角地区首个跨校非遗文化传承合作平台,旨在通过
“高校联动、资源共享、实践创新”,推动非遗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创新,首批吸引 120 名非遗传承人、5000 余名高校师生参与。
联盟设立 “三大平台” 推动非遗传承:一是 “非遗课程共建平台”,8 所高校联合开发《苏绣技艺》《竹编设计》《传统剪纸》《海洋渔歌创作》等 15 门非遗课程,采用 “线上 + 线下” 授课模式。如《苏绣技艺》课程由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教授(苏绣非遗传承人)线上授课,临港文理学院艺术系教师线下指导实践,学生可通过 “云端绣绷” 实时展示作品,获得传承人点评;《海洋渔歌创作》课程由临港文理学院音乐系教师联合舟山渔歌非遗传承人,教学生创作融入现代元素的渔歌,2026 年已创作渔歌作品 20 余首,其中《蓝色的港湾》在长三角高校文艺汇演中获奖。
二是 “非遗实践创新平台”,联盟在每所高校设立 “非遗工作坊”,配备非遗传承人驻场教学,学生可参与非遗作品创作与创新设计。如在临港文理学院 “海洋非遗工作坊”,舟山渔民画非遗传承人指导学生创作 “海洋主题渔民画”,并将作品开发成文创产品(如笔记本、帆布袋),2026 年已推出文创产品 30 余种,销售额超 10 万元,收益用于非遗传承活动;在浙江理工大学 “传统染织工作坊”,学生将传统扎染技艺与现代服饰设计结合,设计的非遗主题服装在杭州国际时尚周展出。
三是 “非遗文化展示平台”,联盟每年举办 “长三角高校非遗文化节”,包含非遗作品展、非遗技艺展演、非遗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2026 年首届文化节由临港文理学院承办,吸引 8 所高校参展,展出非遗作品 500 余件(含苏绣、竹编、渔民画、传统木雕等),举办非遗技艺展演 20 场(如苏绣针法演示、渔歌演唱),开展非遗创新设计大赛(收到参赛作品 300 余件,评选出 “最佳创新奖” 10 件)。文化节期间,还邀请长三角非遗保护中心专家、非遗传承人开展 “非遗传承与创新” 论坛,探讨高校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
联盟还建立 “非遗传承人资源库”,收录长三角地区 120 名非遗传承人信息,高校可根据需求邀请传承人进校园;设立 “非遗创新基金”,每年资助 10 个高校非遗创新项目(如 “非遗 + 科技”“非遗 + 电商” 项目)。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院长张萌表示:“联盟打破了高校间的非遗传承壁垒,让非遗文化在交流与创新中焕发新活力。” 临港文理学院计划 2027 年将联盟成员扩大至 15 所高校,新增 “非遗数字化保护” 方向,联合高校开发非遗数字博物馆,推动非遗文化永久传承。
本文 临港文理学院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jiaoxue.edu.edu.mu/post/3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