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文理学院举办 “第一届长三角高校海洋文化节” 12 所高校共展海洋特色文化
2025 年 11 月 5 日 - 12 日,由临港文理学院主办、上海海洋大学协办的 “第一届长三角高校海洋文化节”
在临港文理学院举行,吸引上海海洋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苏州大学、宁波大学、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南通大学、扬州大学、淮海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
12 所高校参与,涵盖本科、高职不同层次院校,是长三角地区首个跨校、跨区域的海洋主题文化活动,累计吸引校内外观众 5000 余人次参与。
本次文化节以 “蓝色传承・智创未来” 为主题,突出 “跨校联动 + 文化融合 + 实践体验” 三大特色,设置四大核心板块,每个板块均体现 “高校协作”:
一是 “海洋文化展”(11 月 5 日 - 12 日,设在学校艺术馆),12 所高校各设 1 个特色展区,展示内容兼具文化性与专业性:上海海洋大学带来 “中国渔船发展史” 实物展品(含清代木质渔船模型、民国渔网、现代远洋渔船仪器,共 30 余件),还安排退休教授现场讲解 “渔船技术演变与海洋渔业发展”;临港文理学院展区呈现 “海洋智能装备模型”(含自主研发的水下机器人、智能渔排监控系统原型),学生志愿者演示设备操作,观众可体验 “水下机器人远程操控”;浙江海洋大学带来 “渔民画非遗作品”(80 余幅,均由该校学生与舟山渔民合作创作,主题涵盖 “渔民生活”“海洋生态”),还设置 “渔民画 DIY 区”,观众可现场临摹;南京师范大学展区展示 “海洋文学经典手稿”(如《海底两万里》中文版早期译稿复印件、我国海洋文学作家陆文夫作品手稿),开展 “海洋文学读书会”。展览期间,日均接待观众 600 余人次,其中 30% 为周边社区居民、中小学师生。
二是 “海洋主题竞赛”(11 月 8 日 - 10 日),设置 “海洋知识辩论赛”“水下机器人创意设计赛”“海洋文化创意作品赛” 三个项目,12 所高校共派出 48 支代表队参赛:“海洋知识辩论赛” 围绕 “海洋开发优先还是保护优先”“人工智能对海洋产业的利与弊” 等辩题展开,上海海事大学、临港文理学院团队分获冠亚军;“水下机器人创意设计赛” 要求参赛团队设计可完成 “水质采样 + 生物观测” 的机器人,浙江海洋大学团队设计的 “轻量型水下机器人”(重量仅 2.5 公斤,续航 4 小时)获一等奖;“海洋文化创意作品赛” 收到绘画、手作、短视频等作品 200 余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创作的短视频《台风天里的海洋守护者》(记录舟山渔民与台风抗争故事)获最佳人气奖。竞赛评委由高校教师、行业专家组成(如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舟山渔民画传承人),确保评审公平专业。
三是 “海洋文化论坛”(11 月 11 日),邀请长三角海洋文化研究专家(如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穆、南京大学海洋学院教授赵军)、渔民代表(舟山六横镇渔民周福明)、高校师生共 200 余人参会,围绕 “海洋文化传承与创新”“高校在海洋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海洋文化与乡村振兴” 三个议题展开讨论。论坛上,12 所高校代表共同签署《长三角高校海洋文化协同发展倡议》,承诺未来将定期开展 “海洋文化课程共建”“师生交流活动”“文化成果共享”,推动长三角海洋文化教育一体化发展。
四是 “海洋实践体验活动”(11 月 12 日),组织参会师生赴上海临港海洋公园、中船重工第七〇四研究所临港基地开展实地研学:在海洋公园,师生参与 “海洋生物保护” 实践(如清理海滩垃圾、制作海洋生态保护海报);在中船重工第七〇四研究所,参观 “智能船舶研发车间”,了解 “船舶智能化技术” 发展,工程师现场演示 “船舶自动驾驶系统”。
活动期间,临港文理学院还与浙江海洋大学签署 “海洋文化共建协议”,明确两校将每年联合开展 “渔民画创作营”(组织学生赴舟山渔村采风创作)、“海洋文化调研”(共同调研长三角沿海地区海洋文化遗产),并共建 “长三角高校海洋文化资源库”(收录文化作品、研究成果、课程资源)。浙江海洋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王浩表示:“这次文化节为高校间海洋文化交流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未来我们会深化合作,共同推动海洋文化传承。”
首届文化节结束后,临港文理学院收到 15 所高校的合作意向,计划 2026 年举办第二届,将主题定为 “蓝色科技・赋能海洋”,增加 “海洋科技成果展”“高校海洋学科对接会” 等板块,进一步扩大活动影响力,打造长三角高校海洋文化品牌。
本文 临港文理学院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jiaoxue.edu.edu.mu/post/3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