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多校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改革
2026 年春季学期,临港文理学院、临港工程技术学院、临港艺术设计学院共同发起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PBL)”
教学改革,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提升综合能力。此次改革选取 “临港新片区低碳社区建设”“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 2 个与临港发展密切相关的课题,组建
20 个跨院校学生团队开展研究。
“临港新片区低碳社区建设” 课题聚焦社区节能降耗、生态保护需求,每个团队由 5-6 名学生组成,成员来自不同院校:临港工程技术学院学生负责技术方案设计,如太阳能照明系统、雨水回收系统的选型与布局;临港文理学院学生负责社会调研,通过问卷、访谈了解社区居民低碳意识,制定宣传方案;临港艺术设计学院学生负责视觉设计,如社区低碳主题标识、科普海报、宣传视频制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需经历 “需求调研 - 方案设计 - 模型制作 - 社区宣讲” 四个环节,周期为 16 周。临港工程技术学院 2025 级学生周阳所在的团队,针对临港家园社区设计了 “太阳能 + 储能” 照明方案:“我们调研发现社区公共区域路灯能耗高,于是设计用太阳能板供电,搭配储能电池,阴天也能正常使用,还制作了 3D 模型展示方案。” 团队还在社区开展宣讲活动,发放低碳手册,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节约用电。
“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 课题则围绕沪剧、竹编、棉绣等长三角非遗技艺,团队需设计数字化传播方案,如开发非遗主题小程序、制作短视频、举办线上展览。临港人文学院学生负责梳理非遗历史与技艺特点,临港艺术设计学院学生负责内容创意与设计,临港文理学院学生负责技术实现,如小程序开发、视频剪辑。
目前,首批 20 个跨校团队已完成项目汇报,12 个项目方案获得临港管委会、社区居委会的认可。其中,“滴水湖社区低碳改造方案” 被临港管委会采纳,计划 2027 年在滴水湖馨苑、临港家园、宜浩欧景 3 个社区试点实施,包括安装太阳能路灯、建设雨水回收系统、设立低碳宣传角等;“沪剧非遗小程序” 项目则与上海沪剧院合作,上线后将提供沪剧经典剧目观看、非遗传承人介绍、线下体验活动报名等功能。
为鼓励师生参与改革,三校还配套建立 “跨学科教学激励机制”:参与项目指导的教师,可获教学积分奖励,积分可用于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学生项目成果可替代部分课程的考核成绩,优秀项目团队还能获得创新创业基金支持。“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让我们接触到不同专业的知识,学会了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升了。” 临港文理学院 2025 级学生刘畅说。临港工程技术学院教务处主任张颖表示,未来将扩大改革范围,新增 “智能装备创新设计”“乡村文化振兴” 等课题,推动更多学生参与跨学科实践。
本文 临港文理学院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jiaoxue.edu.edu.mu/post/3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