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文理学院推出 “跨学科融合课程” 学生可自主组合 “专业套餐” 选课率达 98%
2025 年 10 月 20
日,临港文理学院教务处的选课系统后台数据停止更新,秋季学期选课工作正式结束。教务处处长刘敏盯着屏幕上的报表,脸上满是欣慰:新增的 18 门 “跨学科融合课程”
选课率高达 98%,其中 “人工智能 + 文化遗产保护”“跨境电商 + 小语种”“生态环保 + 新闻传播”3 门课程上线 10
分钟就被抢空,服务器一度因访问量过大短暂卡顿。
“以前学历史学只能啃书本、查史料,现在能跟着计算机系老师学 3D 建模,给古遗址做数字复原,感觉历史‘活’了过来!” 历史系大二学生张泽宇坐在融合实验室里,熟练地用 Blender 软件调整临港古城模型的细节,城墙上的砖缝、城门的雕花精确还原了清代史料记载。他拿起平板电脑展示前期草稿:“一开始连建模工具都不会用,历史系李老师帮我梳理古城布局史料,计算机系王老师手把手教我操作技巧,光城墙的弧度就调整了 17 次。” 这门课程由两个学院的 5 名教师联合开设,每周安排 2 节理论课讲解考古常识与建模原理,3 节实操课在实验室分组练习,还每月邀请市考古所专家现场指导,去年有 3 名学生的作品入选了 “临港历史文化展”。
外语学院教授陈曦开设的 “法语 + 奢侈品管理” 课程,更是把课堂搬进了企业。在临港新区的一家跨境奢侈品代购公司,她的学生正围着货架做翻译练习,把中文产品介绍转化为法语文案。“以前讲‘商务法语’全是课本例句,学生毕业后连真实订单都看不懂。” 陈曦点开电脑里的课程大纲,上面标注着 “品牌历史解读”“产品描述翻译”“跨境物流术语” 等模块,“我们和 3 家企业达成合作,学生每学期要完成 20 份真实订单的翻译,企业导师会打分反馈,这部分成绩占期末总分的 30%。” 大三学生林悦刚完成一份香水产品的翻译,企业主管赵姐在旁边批注:“‘前调’‘中调’的法语表达很准确,比之前的外包翻译更专业。”
刘敏处长解释:“融合课程采用‘1+X’模式,‘1’是学生的主修专业核心课,‘X’是 1-2 个跨学科模块,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新媒体运营’模块,学分直接抵扣通识课要求。” 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学校组建了 42 个跨学科教学团队,每个团队至少有 2 名不同学院的教师,还投入 800 万元建设了 12 个融合实验室,配备 3D 打印机、跨境电商模拟平台等设备。“下一步我们还要推出‘学生自主立项’机制,鼓励学生根据兴趣提出融合课程需求,学校对接教师组建团队开发。” 刘敏透露,已有学生提出 “心理学 + 短视频创作” 的课程建议,相关方案正在论证中。
本文 临港文理学院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jiaoxue.edu.edu.mu/post/3007.html